在很多人的認知裡,高血壓似乎是一種需要終身服藥控制的慢性病。然而,對於一部分患者來說,這個“常識”或許並不適用。27歲的林辰辰(化名)就親歷了這樣一段戲劇性的經歷,她原本以為自己要與高血壓藥物相伴一生,沒想到一次手術,讓她擺脫了高血壓的陰霾。
血壓185!年輕白領突發“老年病”
27歲的林辰辰怎麼也沒想到,自己會被高血壓“盯上”。今年初在辦公室加班時,她突然頭痛欲裂,像“有錘子敲打太陽穴”,伴隨胸悶心悸。一量血壓:185/105mmHg!而半年前體檢血壓才130/85。
“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工作壓力太大了,想著休息休息就好了。”林辰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,仍心有餘悸。然而,接下來的一個月裡,儘管她儘量保證充足的休息,血壓卻始終居高不下。更糟糕的是,每次服用降壓藥後,她都會出現噁心嘔吐的強烈不適反應,這讓她對服藥產生了恐懼。
而父親的高血壓病史,更像是一個沉重的陰影,時刻籠罩著她。“我父親有高血壓,常年都要服用降壓藥,難道我真的遺傳了他的高血壓?”這個念頭一旦產生,就像一顆不安的種子在她心裡生根發芽,讓她倍感壓力,內心充滿了擔憂和焦慮。
腎上腺“藏雷”,過度分泌激素讓血管“失控”
面對持續居高不下且難以控制的血壓,林辰辰不敢再掉以輕心,她來到和祐醫院心內科就診。和祐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蘇海明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,敏銳地察覺到了林辰辰病情的異常之處:“年輕人突發難治性高血壓,這種情況很不尋常,必須要仔細排查繼發性病因。”
隨後,增強CT檢查揭開了答案:林辰辰的左側腎上腺上長了一個1.8cm的結節。“這個情況屬於泌尿外科的診療範疇,建議你轉到專科進一步檢查和治療。”蘇海明的建議,為林辰辰的治療指明了新的方向。
增強CT影像檢查結果顯示,林辰辰的左側腎上腺上長了一個 1.8cm 的結節
轉診至泌尿外科後,經過詳細的檢查和診斷,林辰辰的病因終於水落石出——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。這是一種特殊的內分泌性高血壓,罪魁禍首正是腎上腺上的那個結節。由於結節過度分泌醛固酮這種激素,導致身體出現了一系列異常反應。
“醛固酮的異常分泌,就像是有一個無形的‘遙控器’,在不知不覺中操控著血壓,讓血管失去了正常的調節功能。它會讓身體瘋狂地儲鈉排鉀,從而導致血壓升高。”和祐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峰耐心地向林辰辰解釋道,“不過,也有好消息,這類由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高血壓,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癒的。”聽到這個消息,林辰辰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。
微創手術“拆彈”,血壓正常且擺脫服藥
在醫生的建議下,林辰辰接受了腹腔鏡下左腎上腺切除術。醫生只需在林辰辰的腹部做3個如同“紐扣”般大小的微小切口,通過精細的操作,就能精準地找到並切除病變的腎上腺。
和祐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峰在手術中
術後的病理檢查結果也給了林辰辰一顆定心丸:腎上腺結節性增生,屬於良性病變。而更讓她驚喜的是,術後不久,她的血壓就逐漸降至125/80(未服藥),恢復到了正常水平。
同時,之前困擾她的頭痛和胸悶症狀也神奇地消失了,血鉀指標也恢復了正常。“當我知道這不是遺傳性高血壓,而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癒的問題時,我感覺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,如釋重負。比起要終身服藥,這個手術真的太值得了。”林辰辰感慨萬分。
張峰提醒,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眾多高血壓類型中,最有希望通過手術治療得以治癒的一種,大約佔高血壓患者總數的 5%-10%。這類患者往往具有一些較為明顯的特徵性表現,比如在較為年輕的時候就發病、服用常規的降壓藥物效果不佳、同時還伴隨有低血鉀症狀等等。
“很多患者由於缺乏對繼發性高血壓的認識,長期把它當作普通的高血壓來治療,結果白白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,導致病情延誤。”張峰說,對於新發現的高血壓患者,尤其是年輕人群體,進行必要的篩查是非常重要的。當出現以下情況時,更應該提高警惕:血壓高於160/100且使用藥物難以有效控制;在體檢或其他檢查中意外發現腎上腺結節;反覆出現低血鉀(血鉀濃度<3.5mmol/L)。
採寫:南方+記者 歐陽少偉
通訊員:周曉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