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近八旬的林老伯(化名),刚刚结束一场持续了十余年的“小病折磨”,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以为是小病痛,不用管,没想到检查发现“病魔”竟是一个大肿瘤……
一、“小病”不理,检查发现肿瘤已达5cm
十多年前,林老伯开始间断出现腹胀腹痛的症状,起初,这些不适还较为轻微,偶尔发作后也能自行缓解,因此并未引起他和家人的重视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病情逐渐加重,近两个月来,腹胀腹痛的频率和程度都达到了让他难以忍受的地步。
近日,在家人的陪伴下,林老伯来到和祐医院老年医学科就诊。入院后,胃肠镜检查揭开了病魔面纱—— 盲肠部可见一个直径约 5cm 的肿物。为此,老年医学科邀请普外科王少文教授会诊。
红色圈内为腹部肿物,大小约5cm
王教授分析病情指出:林老伯为老年患者,盲肠部肿瘤诊断明确,肿物已经造成明显的腹痛腹胀等症状,目前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手术禁忌症,而且所处位置比较特殊,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。
二、高龄多病风险大,先进手术挑战高难度
根据患者目前检查结果,结合肿瘤分期以及林老伯高龄并存多种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、泌尿系结石等身体状况,既要考虑肿瘤手术的彻底性,又要考虑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安全,王少文教授决定采用一种先进且对患者创伤更小、手术时间更短的手术方式。
这是一种减孔盲肠部切除手术,与传统的5孔切除手术相比,此次手术仅仅只有 3 个小创口。
手术仅只有 3 个创口,恢复快
减少创口数量意味着手术操作的难度大幅提升,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操作空间内更加精准、细致地完成每一个手术步骤,对手术器械的操控和手术视野的把握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同时创口小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,加快术后的恢复进程。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,却蕴含着王教授及其团队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。
术中,在腹腔镜的清晰视野下,王教授带领着他的手术团队,逐步游离、切除盲肠肿物,精准无误地操作。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战,手术顺利结束。
三、创口少恢复快,“不像经历大病”
正如预期的那样,手术后的第一天,老人便可在协助下成功下地活动。这看似简单的一步,对于刚刚经历手术的老人来说,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。它不仅标志着老人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,也证明了减孔手术在术后创伤方面的显著优势。
王少文主任(左)在查房 资料图片
术后第二天,林老伯的肠胃功能也开始逐渐恢复,已经可以进流质饮食,这让他和家属对康复充满了信心。林老伯的脸上也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:“手术伤口几乎没有太多疼痛,远不如我发病时的痛感强烈,感觉自己不像经历过一场大手术的病人。” 这些质朴的话语,是对王教授及其团队医术的最高赞誉。一周后林老伯恢复正常饮食和起居,顺利出院。
所幸患者及时手术,术后切除肿瘤病理结果显示为回盲部绒毛状-管状腺瘤(高级别)和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(NET G1/类癌)。两者均属于早期肿瘤,术后不需要进一步化疗或放疗。
四、结直肠癌隐匿,通常发现即中晚期
盲肠癌是结直肠癌中的一种。从2016年起,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新发病例数第二的恶性肿瘤,并仍持续增长。
2020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、浙江省肿瘤医院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19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,收集了2020年上半年2299例结直肠癌患者数据。结果显示,首次确诊时,83%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处于中晚期,且44%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、肺等部位的转移。
胃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道肿瘤首选方法,而且早期肠道肿瘤治疗效果好,术后无需全身化疗,生活质量高。其次,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不要因为高龄而“失去治疗信心”,老年人胃肠道肿瘤只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,仍然可以耐受且术后可恢复正常的生活。
本文作者>>>普外科 饶振 医师
专业指导>>>普外科 王少文 主任医师、教授
(因患者个体存在差异,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,具体请咨询专业医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