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学的温度,从不在结局,而在通往希望的每一程相伴。
“别找关系了,直接来我门诊!”——和祐肿瘤医学中心主任陆嘉德教授的这句话,让辗转两省求医的Z女士当场退掉返程高铁票。近日,和祐医院院长信箱接连收到两封特殊来信,揭开了一段跨越两省、在抗癌征程中交织尊严与温情的就医故事。
一、命运骤变: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2024年6月,Z女士在某医院接受了直肠癌根治术。术后病理报告上"中分化腺癌,T4N1M0"的诊断,让她以为终于击退了病魔。然而2025年2月的CT复查结果又让好起来的心情蒙上了阴影——"右肺下叶多发粟粒灶,考虑转移"。
儿子Y先生在感谢信中回忆道:母亲默默将病历本攥出褶皱,仿佛这样就能摁住命运的咽喉。
二、跨越2000公里的信任重建:被托举的尊严
时间回溯至2025年3月3日,在外省某医院经历就医波折的Z女士已提前预订返程高铁票,惴惴不安走进和祐肿瘤医学中心会诊室。推门瞬间,五位白大褂齐身相迎——副院长陆嘉德教授、放射科全显跃主任、胸外科高坤祥主任、肿瘤内科易基群主任医师、放疗科谭志博医生早已就位。观片灯上的CT胶片泛着冷光,却映出她久违的暖意。
放射科全主任的激光笔精准圈点影像:“检查规范,无需重复影像检查增加辐射。”肿瘤内科易基群主任俯身与Z女士平视,话语坚定而温柔:“咱们按国际规范走,先用化疗控制肿瘤,所有不良反应都有预防措施。”她轻按患者颤抖的手背,“您别怕,我们陪您一步步来。若肿瘤缩小,还有手术机会。”
陆嘉德副院长则清晰地告知风险与预案。当“不需要找任何关系”的承诺落地,Z女士当即退票、直接办理入院。其子在感谢信中写道:“那天母亲攥着病历本的手终于松开了,她说这是第一次觉得自己被当作‘人’而非‘病例’。”
图为3月3日陆嘉德教授为患者会诊
三、抗癌病房的“五星级”尊严防线
“智能护理系统提前预警输液异常”“恒温输液港让药物如血液般自然流入”“24小时响应铃从未超过10秒被接听”——Y先生笔下的“抗癌病房秘密”,实则是医院用技术硬实力与人性化服务筑起的尊严防线。更令家属震撼的是极致的医疗透明度:“从院长清晨查房到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,每个环节都向我们开放。”
四、至暗处的光芒
若说技术是盾牌,人文关怀则是照亮抗癌长夜的火炬。Y先生的感谢信中珍藏了许多感人的永恒画面:
37℃的听诊器
陆教授带着团队查房时,总是特意将听诊器握在掌心焐着——这个朴素的动作,让残酷的疾病与温柔的医心在此刻达成微妙平衡。
静默的守护者
护士们踩着无声鞋套巡房,将输液泵报警灯罩上柔光滤膜。深夜的病房像被按下静音键,只有监测仪的心跳曲线在默默诉说抗争。
永不断线的港湾
患者关怀专员总是在入院前一天发来提醒,让我们身在异乡,也不觉无助。她们陪同办理出入院的身影,成了迷途中最安心的路标。
被定格的共情瞬间
在治疗过程中,还有四个温暖瞬间被永久定格:首次化疗夜,易基群主任带着护士深夜查房,品牌市场部负责人田人心捎来熬好的米粥,康世均主任主动添加家属微信答疑,健康顾问李春萍深夜协调多学科会诊解除突发疼痛。正是这些点滴,让Z女士一家在感谢信中感叹:"这里把患者当家人!"
这些瞬间堆叠成的,是远超疗效的人文丰碑。Z女士曾在肿瘤病房的窗前感叹:“这里的阳光都比别处透亮。”她凝视着输液港折射在天花板的光斑,轻声说:“原来治病的过程也能被尊重得像一首诗。”
图为三八节前夕,健康顾问李春萍送来果篮、鲜花慰问患者
五、从“求医”到“享医”的质变
如今,Z女士化身“抗癌信使”,还将同患肺癌的病友推荐至和祐。但比起疗效,她更常提及那些“微小却震耳欲聋”的细节——护士为保护隐私拉起的隔帘,医生查房前必叩三声的轻响,甚至走廊转角永远怒放的蝴蝶兰。
“抗癌是持久战,但在和祐,我们不是孤军。”她在信中写道。其子则在家书里剖白更深层意义:“每退回一个红包,就重建一份医患信任。这里让我们找回了就医的尊严。”
图为3月5日刘效仿院长探视患者后慰问家属
六、德艺双馨的现代医疗注脚
医学的温度,从不在结局,而在通往希望的每一程相伴。当阳光穿过病房的窗棂,我们终于懂得:至暗时刻的光,从来不是奇迹,而是医者以专业为炬、以仁心为引,为患者点燃的尊严之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