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个难以启齿的困扰。自去年脊髓损伤后,他发现自己的排尿功能出现了明显异常。有时候明明感觉膀胱胀得难受,却怎么都排不出尿;有时候又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尿湿裤子。更让他担忧的是,这段时间反复出现尿路感染,最近一次检查还发现了肾积水。经过详细检查,医生告诉他这是典型的“神经源性膀胱”表现。
【警惕】你的膀胱可能正在“罢工”
神经源性膀胱,简单理解就是控制膀胱功能的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。就像我们家里的自来水系统,如果控制水龙头的开关坏了,要么会关不紧一直漏水,要么会拧不开导致水流不出来。正常情况下,我们的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精准控制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。但当神经系统受损时,这套精密的控制系统就会失灵,导致排尿功能紊乱。
这种情况常见于以下几类人群:
◇脊髓损伤患者(如车祸、坠落伤)和脊髓脊膜膨出患者
◇中风后遗症患者
◇长期糖尿病患者
◇帕金森病患者
◇盆腔手术术后患者
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,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,包括反复尿路感染、膀胱结石,最危险的是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。这是因为尿液无法正常排出时会产生反流,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这些“土方法”正在伤害你的肾
在治疗方面,很多人会采取一些看似有效实则有害的“土方法”。比如用力按压腹部排尿,这种做法实际上会把尿液压回肾脏,加速肾功能损害;或者长期留置导尿管或耻骨上膀胱造瘘,这样不仅容易引发感染,长期使用还可能增加膀胱癌的风险;还有些人一出现不适就自行服用抗生素,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,最终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。
规范的治疗应该遵循以下步骤:首先要进行详细检查,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肾脏超声检查。其中尿动力学检查就像是给膀胱做全面体检,可以准确评估膀胱功能状态。
在治疗方面,清洁间歇导尿是目前公认的膀胱不能排空的治疗金标准,这种方法需要患者每天定时用专用导管自行导尿,虽然需要学习适应,但相比长期留置导尿管要安全得多,感染风险显著降低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,可能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。在某些情况下,可能需要考虑"膀胱起搏器"等手术治疗。
专业治疗让膀胱重获“新生”
值得高兴的是,针对这类复杂疾病,我院特别开设了神经源性膀胱多学科联合(MDT)门诊。
◇参与科室及人员有:泌尿外科谢克基教授团队、神经外科余新光教授团队、神经内科丁成赟、金光教授团队、康复医学科虞乐华教授团队、骨一科刘明教授团队等多学科专家。多学科团队由谢克基主任担任组长。
◇特色:多学科专家团队协作,提供精准评估、个性化治疗方案、长期随访等
◇门诊时间:每周一下午
◇门诊地点:门诊2楼神经中心MDT诊室
在日常生活中,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充足饮水,每天饮用1.5-2升水,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漏尿而减少饮水量。建议养成记录排尿日记的习惯,详细记录每次排尿的时间和尿量。进行导尿操作前必须彻底清洁双手,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。
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很多患者因为羞于启齿而延误就医,等到肾脏出现严重损害时才来看病。如果您或家人出现排尿困难、尿失禁、反复尿路感染等情况,特别是伴有中风、糖尿病或脊髓损伤病史时,一定要及时到神经源性膀胱MDT门诊就诊。越早开始规范治疗,就越能有效保护肾脏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