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岁著名艺人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
大众在为其惋惜的同时也感到震惊
流感可能急转直下引起重症肺炎迅速致人死亡
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?
流行性感冒≠大号感冒
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、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,症状较轻,常表现为轻微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,偶尔低热或无发热,全身不适感不强,病程短,经适当休息、多喝水等简单调理,一周内多可自行痊愈。
流行性感冒可绝非 “大号感冒”,它是由甲型、乙型、丙型等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如当下高发的甲型 H1N1 流感。其传染性极强,传播途径涵盖飞沫传播以及经口腔、鼻腔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。关键是流感病毒变异能力强,每年流行毒株可能不同,免疫系统难以形成长效免疫保护,如同面对新对手,需不断重新认识。
流感起病急,常出现高热(可达 39℃甚至更高),伴有头痛欲裂、极度乏力、全身肌肉酸痛,还有咳嗽、咽痛、流涕等呼吸道症状。更严重的是,流感可引发肺炎、心肌炎、中耳炎、脑膜炎等并发症。据世卫组织估计,流感季节性流行会致全球每年约 300 万 - 500 万重症病例,29 万 - 65 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。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,健康风险极大,易让身体状况雪上加霜。
有效的预防措施
疫苗接种
接种流感疫苗是当下预防流感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,建议大家尤其是那些属于高危人群的人们,主动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医院接种疫苗。目前流行毒株与疫苗株高度匹配,接种疫苗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了一层坚固的 “防护铠甲”,能够极大地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,同时减轻发病后的症状表现。
日常防护
出门在外,一定要记得佩戴口罩,口罩可是阻挡飞沫传播的 “关键防线”。身处公共场所时,要尽量减少触摸公共物品,若确实需要触摸,务必要及时使用洗手液或者流动水洗手,做好手部清洁工作。特别是在人员密集、环境相对密闭的场所,更要科学佩戴口罩,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前往商场、影院等地方时,一刻也不能松懈。
通风换气
回到家中后,应当定时开窗通风,把室内可能潜藏的病毒 “驱赶出去”。每次通风的时长以 20 - 30 分钟为宜,天气良好时,在做好个人保暖的前提下,每日最好开窗通风 2 - 3 次,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,以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,不给流感病毒可乘之机。
感染流感后的应对之策
治疗时机与药物选择
流感抗病毒治疗,把握时机很关键,越早开展效果越佳。发病 48 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意义重大,不仅能有效降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,还可缩短病程,减轻如高热、乏力等不适症状,同时减少病毒的传播性。像老人、幼儿、孕妇这些抵抗力较弱的人群,因其有用药禁忌,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。
常用的奥司他韦、玛巴洛沙韦,说明书都建议在发病 48 小时内口服。此时流感病毒刚入侵人体,尚未大规模复制,及时用药可抑制其复制,利于缩短流感病程。(处方药按医嘱服用)
即便错过这 48 小时的黄金治疗期,也不用太过焦虑,后续治疗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,助力身体恢复健康。
及时就医的判断标准
通常情况下,流感的病程大约为一周左右。不过,在患病过程中,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前往医院就医,以防延误病情。
1.持续高热不退,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仍长时间维持在 39℃及以上,或者发热症状反复出现,间隔几小时后又再次高热。
2.呼吸急促,表现为呼吸频率明显加快,成人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 30 次,儿童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 40 次(不同年龄段正常呼吸频率有差异,可参考对应标准对比判断)。
3.精神萎靡,出现嗜睡、意识不清、烦躁不安等精神状态异常的情况,或者原本活泼的儿童变得异常安静、不愿活动等。
总之,流感面前不恐慌,科学应对是关键。了解这些应对之策,积极去践行,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减少流感带来的影响,健康度过每一天。
本文撰稿>>
呼吸内科 | 刘思琳
(因患者个体存在差异,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,具体请咨询专业医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