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跑时突然倒下,心跳骤停,依赖呼吸机、IABP维持生命……市民曾挺(化名)的家人一度陷入绝望。但转机发生在他被送入高压氧舱的那一刻——连着的呼吸机一同被推进了舱内。这正是和祐医院探索的治疗新模式——“带呼吸机进舱”高压氧促醒治疗,让曾挺这样的危重患者不再错过促醒的“黄金期”。
重症医护“一对一”陪舱
专业保障安全促醒
在ICU,不少患者因严重脑损伤、缺血缺氧,陷入“昏迷”状态,特别是对于急性脑损伤的患者,争取宝贵的复苏时间,是医疗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,高压氧治疗(HBO)作为重要的辅助疗法,日益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但过去因呼吸机无法进高压氧舱,这类患者一直难以受益。
呼吸支持设备。受访者 供图
和祐医院引进的高压氧舱专用呼吸机,实现了生命支持与高压氧治疗“无缝对接”。该中心配备24位三舱七门大型氧舱群,可在治疗中提供全程呼吸支持,并有重症医护一对一陪舱,实时监控生命体征,全力确保治疗安全。
和祐医院24位三舱七门大型氧舱群。 受访者 供图
和祐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超介绍,大部分神经损伤的重症患者在急性期生命体征尚未完全稳定,首先ICU团队会全面负责患者的呼吸与循环维护,经过评估、治疗达到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,由经过专业训练的ICU呼吸治疗师一对一陪舱,使用高压氧舱内专用呼吸机进行高压氧治疗,期间负责患者气道维护、呼吸机调节等关键操作,配合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护,确保患者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安全。“该项治疗是在充分安全保障基础上‘争分夺秒、主动进攻’,而非盲目冒险。”
哪些患者适合接受高压氧治疗?和祐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常平介绍,主要包括:心肺复苏后脑缺氧、重度脑外伤、一氧化碳中毒等所致脑损伤、脑出血或脑梗死后长期昏迷,以及其他意识障碍患者。数据显示,早期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中,超七成身体机能获得明显改善。
患者进入高压氧科接受高压氧治疗。 受访者 供图
值得一提的是,而对于需全程依赖呼吸机进舱的患者,医院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,且按照医保相关要求报销,减轻患者家属经济负担。
对于急性神经损伤的患者,高压氧治疗不仅能迅速纠正脑组织缺氧、减轻脑水肿、降低颅内压、抑制炎症反应,还能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,是多靶点、全方位的“脑保护综合策略”。对昏迷患者来说,1个月内是促醒黄金期,越早干预,希望越大。
面向社会开放接诊
支持24小时家属陪护
今年7月16日,市民曾挺晨跑时突发呼吸心跳骤停,经心肺复苏送医,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。之后又出现肺部感染,依赖IABP(主动脉内球囊反搏)维持循环,于8月21日转入和祐医院重症医学科。
刚转入时,曾挺生命体征极不稳定,处于睁眼昏迷状态,病情非常危重。经ICU团队精心治疗,循环初步稳定后,8月25日成功撤除IABP支持,并快速启动呼吸机辅助下的高压氧促醒治疗,同时结合患者病情,制定呼吸康复训练、肢体康复训练、神经调控治疗、中医康复促醒等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经过系统治疗,曾挺情况持续好转。8月31日,他成功脱离呼吸机,意识状态明显改善,从入院时的睁眼昏迷状态到最小意识状态,再到目前的间断清醒,与家人进行眼神及肢体交流状态。
针对这类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,和祐医院危重病高压氧与昏迷促醒中心整合多学科团队(重症、神经、康复、中医等),综合运用神经调控、康复训练、中医针灸及神经调节药物等先进技术,为患者定制个体化促醒方案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中心支持24小时家属陪护,还提供由重症医护执行的院外危重患者转运服务,配备专业监护型救护车,切实保证患者转运途中安全。
目前,该中心已面向社会开放接诊,主要服务对象包括:气管插管/呼吸机依赖且伴意识障碍、颅脑损伤术后昏迷,以及伴有偏瘫、失语、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后遗症的患者。
每一个生命,都值得全力以赴。依托设备、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多元创新,和祐医院正为更多危重症患者点燃“醒”望,守护生机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欧阳少伟
通讯员 童思娜 陈洁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