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位精于医术、挚爱艺术的医生。
和祐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沈兴平从医38年。时光流转,让他从一个初入行的年轻小伙,变成一位慈眉善目的医者。岁月沉淀之下,除了一张依然精神矍铄的脸,还有更精湛的医术,更崇高的医德。
除了医术,艺术也是他一直以来不变的追求。医学是他帮助“老战友”们,与慢性病长期作战的法宝。艺术则是其培养观察力,实现与患者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。
医艺结合,既治愈疾病又抚慰人心。这种回归医疗本质的初心,与和祐“和正精诚、祐护生命”的理念高度契合。
在和祐踏上新征程,沈兴平将与科室医护并肩,勇攀学科高峰,用点滴细节传递医疗的温度。
沈兴平将与科室医护并肩,勇攀学科高峰。
推动医疗回归“祐护生命”本质
“记得每天要监测血糖。”6月12日,在医院内分泌科诊室内,沈兴平细心为患者检查,询问患者日常的饮食习惯,开出处方。患者临走时,他还不忘叮嘱患者在日常饮食、运动、血糖监测等上的注意事项。
自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退休后,今年3月,沈兴平被和祐医院返聘,继续在临床一线发光发热。
事实上,在退休前后,不少医院找到沈兴平,邀请其加盟医院建设。他没有选择离家近的医院,而是决定奔赴离家700多公里的佛山,加入和祐的“大家庭”。
“使患者有尊严地就医,医者有尊严地行医。”沈兴平表示,这是他一直以来追求和向往的医疗环境。他之所以选择千里迢迢来到和祐,也是因为和祐的这一理念打动了他。
医患之间缺乏信任,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。尊重是改善医患关系的“良方”。他认为这种尊重,既有医院、医生对患者的尊重,也有患者对医生、医院对医生的尊重。
“和祐的这一理念,让行医回归最纯粹的状态。回归医疗的本质,这是我最看重的东西。”沈兴平说,和祐在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,作为一家新筹建的医院,更容易打破医疗行业原来的局限和惯性思维。
在和祐的数个月里,沈兴平深深体会到了医院对医生的尊重。在这里,医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,有足够的发言权,有足够的医疗专业发展空间。
纵然来到佛山开启新工作,有着诸多需要适应的地方,还需面对各种挑战,他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。“很多年轻人在和祐,放开手脚往前冲,他们充分融入了和祐开放、务实、包容、奋进的环境氛围。我也要把好方向,紧跟现代医疗发展步伐,薪火相传,致力优质团队建设,把科室管理好、建设好。”沈兴平说。
当好患者健康“战斗伙伴”角色
20世纪80年代,年轻的沈兴平踏上了医学之路。在漫长的读医路上,晦涩难懂的医学理论知识,激起了他的斗志。慢慢地,他喜欢上了这个专业,并乐此不疲。
1985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,沈兴平留在了离老家成都不远的重庆,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,放飞医疗梦想。2003年,沈兴平走出舒适区,作为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受邀来到厦门,一直从事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与师资培养工作,在诊治糖尿病、肥胖症、高脂血症等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实践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是厦门市首届医学科学与技术带头人,获得厦门市医学创新奖等荣誉。2023年,沈兴平再次重新出发,投奔湾区来到和祐。
与外科医生“一刀祛病”不同的是,内分泌科的患者多为慢性病患,内分泌科医生需要长期跟踪、指导慢性病患的饮食、运动等,督促他们认真监测血糖,开展合理饮食,还要定期评估治疗方案,采取更适合的治疗手段,控制慢病进程,预防并发症的发生。
在对慢病的预防管控过程中,内分泌科的医患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。
“医患是战友,我们一起与疾病作斗争。”沈兴平表示,他之于患者,是战斗伙伴。
不少病患需要终身治疗,经历十几年的就医历程后,不少患者已与沈兴平成为朋友。在长期与患者配合作战的过程中,沈兴平曾帮助不少病患“排雷”,成功控制住慢病的进程,患者们也非常信任这位说话慢、为人稳的医生。不少他在厦门时就结识的老同志、老患者,如今仍通过微信找到他,让他给出专业指导和治疗建议。甚至外国友人,也时常追随他,找他看病。
内分泌疾病看不见摸不着,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但这些充满了“伪装”的疾病,往往逃不过沈兴平的眼睛。他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,细致入微,正确诊断并治疗了很多内分泌疑难杂症,让患者少走弯路。
去年,有位70多岁的退休老师因经常吐白沫、抽搐到医院就诊。多年来,他一直被视为癫痫和精神病人,服用癫痫药物6年但没有改善。经过仔细了解病史和症状,沈兴平确诊老先生患有胰岛素瘤,根本不是癫痫和精神疾病,避免了患者被误诊而耽误治疗。
来到和祐后,沈兴平特别注重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医患氛围,建立起医患亲、互信任的良好关系。因为信任,所以托付。仅仅3个月时间,沈兴平已在本地积累了不少的“粉丝”。他每天在固定时间出诊,为患者排忧解难。
“医”路逐梦,热爱让生命绽放
除了医生这个角色,沈兴平还是一名艺术爱好者。工作之余,他经常在各大画展中留下足迹,流连忘返。人们在他的朋友圈里,都能在线参观画展。
“对待艺术,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,以及质疑的精神。”沈兴平表示,医生和艺术家相通的地方是,观察者都要有开放的视觉和敏锐的感知能力。
事实上,生命本身就是一门艺术,它有属于自己的韵律。医学本身就带着艺术元素。各式各样的患者,不同的群体,他们的个性、年龄、形象都不尽相同,医生需要怀揣仁义之心,善于观察、善于沟通,再对症下药。
“良好的沟通能治愈人心。”沈兴平表示,面对患者,沟通排第一位,其次是医疗技术。通过有效沟通,医生才能真正了解到患者的病症、发病进程等信息。比如治疗糖尿病,一般需要多种药物搭配使用。某些医生的药物搭配得当,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显而易见。这离不开医患在沟通中,医生对细节的把握,对病情的深入了解。
这种敏锐的觉察力,也可帮助医生摸索到患者的心理状态,从而治愈人心。
“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远大理想,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。”沈兴平要求科室强“内”在、练“内”功,在技术上精益求精,不断加强科室质量内涵建设,在学术上勇攀高峰,以务实的工作作风、精湛的医疗技术,赢取广大患者的信任,为患者带来温暖。
他认为,医疗质量是医院、医生的生命线,必须时刻提高医疗质量。与此同时,年轻医生应当学会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,要把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理念扎根心中,为患者提供让人满意的治疗效果。
目前4名新入职的内分泌科年轻医生已被和祐派到各大医院进修,确保在和祐明年6月开业后,真正为患者带来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初心不改,笃行致远。沈兴平将与团队一起,乘风破浪,逐梦和祐。
■品质医疗笔记
沈兴平:用心把基础的事情做到极致
品质医疗和优质医生,是每个走进医院的患者所渴望的。
作为一名医生,我最关心的是,患者是否能获得更好的治疗,患者是否满意治疗过程与效果。在日常工作中,我尽量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、技术服务,并且以患者为中心,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然而,医学的专业性往往会让医生和患者之间,有很大的知识壁垒。内分泌科的患者大多数具有年龄大、合并症多的特点,良好的沟通技巧,也在我思考和不断学习的范畴内。专业领域的精进之路从未有尽头,与人为善,提高友好沟通的技能,也是值得反复钻研、不断提升的事情。
医生只需要倾其所学、竭尽其力为患者服务,把这些最基础的事情做到极致,真正让医疗回归本质,我认为这就是品质医疗的要义。